当前位置: 希尼尔首页 > 翻译新闻



 文学杂志《路灯》推出6个小语种版本

青岛希尼尔翻译咨询有限公司整理发布  2015-9-17

 

  青岛希尼尔翻译公司(www.sinosenior.com)2015年9月17日获悉, 国内唯一一本对外出版的文学杂志《路灯》(《人民文学》杂志英文版)在试水法文和意大利文版反响不错后,即将齐头并进推出西班牙文、德文、阿拉伯文、韩文、日文、俄文版6个新的小语种版本,将中国当代文学介绍到更多的国家。且不管这样的推介效果如何,但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总算是有了一个像样的开始。

  很多人会问,我们的文学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知名度到底如何?且不说拉美、非洲等国家,就从出版业、文化产业已经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看,情况也很不乐观。《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现在国外作家只要在本国影响比较大的,我们都能看到他们作品的中文版,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奇迹。在相比于西方尤其是英美文学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生机勃勃的情况后,这种双向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初夏的纽约书展上,苏童、冯唐、阿乙等作家在签售时“门可罗雀”,一箱子书搬过去又原样搬回来的尴尬经历。对此,冯唐解释是因为书展的门票太贵,“哪个美国人会花一百多,还是美元,去书展找一个中国作家签名呢?”而同样是70后作家的徐则臣则更加不平,觉得媒体如果期待在异国他乡哪位中国作家搞个签售就能排起长龙,那就是太没有常识了。

  在欧美的大书店,倒也不是没有中国作家的作品。不少是古代和现代作品,如四大名著、鲁迅、林语堂、沈从文、茅盾、张爱玲等已经过世的名作家,当代作家作品最多的,要数莫言了,其次如刘震云、王安忆、麦家、阎连科,甚至青年作家韩寒和郭敬明等人的作品都可以找到不止一个语种的译本在卖。作家倒是不少,只是销量并不多,一个国家内一本书能卖出几百册已经不容易,可想而知刘慈欣的《三体》英译本在美国登上幻想类小说畅销排行榜前30是件多么惊人的事。当然,拿类型文学和纯文学相比,确实也不是完全合理。

  反过来说,我国现在各地每年大大小小的书展都有不少,每次书展都会有不少国外作家光临,与中国读者见面,或与中国作家进行对谈。与纽约书展同样,这些在本国十分知名的作家甚至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中国大众中也鲜为人知,甚至是来参加活动与读者对话的作家们也往往只能自说自话。作家徐则臣作为文学杂志的编辑,读过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但他仍然发现哪怕是自己,读过的拉美当代作家,也就那么四五个。而普通人,知道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的都算是文艺青年了。

  纯文学的阅读显然并不针对大众,在美国不针对大众,就算在我国,读者也不是大众。近年来提倡全民阅读,纯文学、连带诗歌的处境都渐渐好起来,但不可否认,它们的受众依旧是窄众的。纯文学可能始终无法变成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它确实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位置。

  现在学习汉语的国外学者越来越多,汉学家也一茬一茬,不仅在欧美,中东、拉美、非洲也不乏精通汉语文化的人才,而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的主力就是他们。我们的文学作品翻译出去的最大特点是过于随意,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少懂汉语的外国学者仅仅依据自己的兴趣引进版权并进行翻译,比如麦家的《解密》最近在西方很火,起源竟然是因为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汉学家在机场候机延误了,随手在机场书店拿起了这本书的中文版,看后觉得喜欢,才推介到国外。而在近一两年,如英国企鹅出版社等知名国外出版社,都在有计划、成系列地推出中国作家的作品。

  作家冯唐认为,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弱势地位会逐渐改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让世界各国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兴趣。《路灯》从2011年创刊至今已经4年,按照“女性”、“80后”、“诗歌”、“科幻”等不同主题一期一期将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品介绍出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认为,现在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好时候。梳理中国文学的参照系,中国作家一直在自觉地关注国外文学,这种对话从鲁迅、梁启超那一代就开始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如今文化外交盛行,作家更是被当成文化名片,作为了解中国当下现实的最好镜面。

  我们现如今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将“走出去”进行到底。著名旅美作家陈谦多年的观察中,在欧美最知名的亚洲作家是村上春树,很多严肃作家甚至觉得村上不算是严肃作家,但这些都无法改变他在西方文学世界接受度非常高的事实。除了村上本身的文学特质中含有流行的成分外,翻译功不可没。作为可借鉴度极高的成功范例,陈谦认为,村上的英文翻译甚至比日文原本的语言还要好,语言十分简洁流畅又不失韵味,美国的读者能够直接了解他所创造出来的意境。由此可见,文化隔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而“走出去”不如就从翻译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