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研讨终身式教育
青岛希尼尔翻译咨询有限公司(www.sinosenior.com)整理发布 2015-12-13
青岛希尼尔翻译公司(www.sinosenior.com)2015年12月13日了解到: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1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表示,中国的翻译人才跟不上中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翻译界同样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终身式教育可能是解决翻译本身发展过程中的机制需求。
周明伟在主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加强沟通合作 共同推动翻译人才发展》主旨演讲。
他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身对翻译事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身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决定了中国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中国的形象与通过翻译传递中国声音、形象直接相关。同时,国际社会需要了解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思路、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发展理论,这些也对翻译提出了要求。
周明伟指出,中外对话交流需要有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我们不能简单使用外语或者西方语言已经定义的表述来解释我们的世界,至少是不能用字典的方式,用字对字的方式解释、解答,而要用对中国的认知所需要的表达。因此,要构建一个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这其中相当一部分责任和努力也是需要通过翻译这个中介来承担。
在他看来,翻译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无限接近原文的创作过程。这个原文不仅是语言,更是文化,因此翻译作品总体来说是再创作作品。现在很多翻译作品以忠实于原文为幌子,大多翻译作品是字对字的翻译,找不出太多毛病,但是看不太懂的作品,没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有些作品翻不好,有些作品翻不了,不完全是因为对外语的掌握还没有到达一定火候或境界,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文化修养的缺失,特别是对传统经典中国文化的修养存在程度不同的缺失。“不是外语表达不出来,是中文说不清楚。”
周明伟认为,在翻译高端人才的成长和积累过程当中,需要升华并帮助提高外部条件。课堂式、回炉式的教育、终身式教育可能是解决翻译本身发展过程当中机制的需求,能够融合实践积累、课堂教育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机制性安排。
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指出,未来翻译人才所须具备的能力,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更不会是文学翻译一家独大,这点不光是中国也是国际的倾向。他认为,翻译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会多元化,文学翻译的比例下降,而经济、科技、媒体方面的翻译需求不断提高;另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中译外的比例在增加,这在中国翻译界是一个大趋势。他认为,最大挑战还是对翻译教育的理解,到底培养什么样的翻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翻译,都需要不断去细化。
据了解,本次论坛以“翻译人才与终身教育”为主题,分设翻译人才的院校教育与“后院校”教育、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发展、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挑战、翻译技术和翻译人才发展等四个分论坛,全面覆盖翻译专业人才成长发展各阶段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集中探讨交流汇集专业意见及建议,为加快我国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工作思路和参考路径。
本次论坛为期2天,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办。
注:部分新闻来源于网路,转载并不代表希尼尔翻译公司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